<noframes id="tp3d7"><menuitem id="tp3d7"><video id="tp3d7"></video></menuitem>

      <pre id="tp3d7"></pre>

      <track id="tp3d7"></track>

        <listing id="tp3d7"><dfn id="tp3d7"><sub id="tp3d7"></sub></dfn></listing>

        <pre id="tp3d7"><meter id="tp3d7"></meter></pre>
        歡迎來到北京中環合創環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010-63306676
        新聞聚焦 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聚焦

        2050年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任務艱巨

        來源:李麗旻發布時間:2020-10-22

        一、研究建議十年內碳排放達峰

          據清華氣候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介紹,該研究由清華氣候院組織、國內十幾家主流研究單位共同參與,共設置了18個課題,研究論證了中國2050年實現與《巴黎協定》長期目標相契合的低碳發展目標和路徑,同時為中國政府在2020年提交本世紀中葉低碳排放發展戰略提供了技術支撐。

          報告研究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國內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強化深度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導向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該報告提出了四種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一為政策情景,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30年左右達峰,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90億噸;二為強化政策情景,我國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前實現達峰,到2050年碳排放量下降至約62億噸;三為2℃溫控目標情景,到2025年左右碳排放量實現達峰,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生物質能源和碳捕捉與封存技術(BECCS)與農林業碳匯的支持下,屆時人均碳排放量可控制在1.5噸左右;四為1.5℃溫控目標情景,爭取到2050年基本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針對這一報告情景預測,何建坤指出,按照當前趨勢以及強化政策構想,2050年我國尚不能實現與全球2℃溫升控制目標相契合的減排路徑,考慮到能源與經濟體系慣性,我國也難以迅速實現2℃與1.5℃情景的減排路徑。對此,他建議,我國長期低碳排放路徑選擇應是從強化政策情景向2℃溫控目標情景和1.5℃溫控目標情景過渡,力爭2030年前盡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其后加速向2℃目標和1.5℃目標減排路徑過渡。
         

        二、我國碳減排挑戰仍然巨大

          盡管減排目標明確,但要達到目標仍有多座“大山”需要翻過。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氣候院院長解振華指出,我國的低碳發展轉型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同時也面臨著的巨大挑戰。

          解振華表示:“一是制造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產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艱巨;二是煤炭消費占比較高,目前占比仍超過50%,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30%,能源結構優化任務艱巨;三是單位GDP能耗依然較高,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建立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任務艱巨。”

          根據報告情景分析的數據,實現長期低碳轉型目標的投資需要包括能源和電力系統、終端節能和能源替代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包括既有設施改造以及化石能源擱淺資產的成本,如果要實現2℃情景,總計投資需要達到127.24萬億元,而實現1.5℃情景總投資需求則高達174.38萬億元。

          在清華氣候院常務副院長李政看來,實現減碳目標、降低對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量,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體現。“要降低煤電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實際上是一種倒逼機制。當前能源轉型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轉變周期長、可能引發社會不公平等問題,雖然轉型障礙很多,但能源轉型仍是為了照顧大多數人利益,目標應十分明確。”
         

        三、技術支撐不可或缺

          報告認為,要實現長期深度脫碳或碳中和目標,各個領域仍需要有突破性技術支撐:除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需求側管理和能效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及熱利用技術的關注外,還需要特別關注當前雖然尚不成熟但對深度脫碳可發揮關鍵作用的戰略性技術。報告指出,大規模儲能技術、智能電網技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網絡技術、能源互聯網等技術都將是減排的重要推手。

          另外,報告強調,CCS技術和地球工程技術也是實現深度脫碳的重要備選技術,在深度減排目標下,CCS技術可用于化石能源發電和煤化工及石油化工領域,實現化石能源利用的深度脫碳,同時BECCS技術則能在利用生物質燃料發電的基礎上,實現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進而做到二氧化碳負排放。

          李政告訴記者,針對CCS技術,全球多國已經做了諸多研究,這一技術不論從理論、方法還是工程技術方面都已基本成熟。“CCS技術本身包含三個環節,二氧化碳捕捉與運輸方面技術已基本成熟,目前挑戰主要是降低成本。同時,地質研究也在不斷推動二氧化碳埋存技術發展,所以,CCS前景可期。預期到2030年,第一代CCS將投入產業化使用,并開始第二代CCS技術示范,2035年則有望將低能耗CCS技術投入使用。”

        五月天在线人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