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tp3d7"><menuitem id="tp3d7"><video id="tp3d7"></video></menuitem>

      <pre id="tp3d7"></pre>

      <track id="tp3d7"></track>

        <listing id="tp3d7"><dfn id="tp3d7"><sub id="tp3d7"></sub></dfn></listing>

        <pre id="tp3d7"><meter id="tp3d7"></meter></pre>
        歡迎來到北京中環合創環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010-63306676
        新聞聚焦 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聚焦

        環保產業法律風險大數據報告——水處理方向

        來源:admin發布時間:2020-06-11

          概 述:水處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質,使之達到某種水質標準。水處理對發展工業生產、提高產品質量,保護人類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水處理行業的大部分企業是接受政府、企業的委托,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以達到排標準。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尤其是對水體污染的治理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將由小變大,逐漸成為改善經濟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技術檔次的產業。水處理行業內涵擴展的方向將主要集中在潔凈技術、潔凈產品、環境服務等方面,產業的概念也將演變為:“環境產業”與“綠色產業”相結合。

          但伴隨著發展,涉及訴訟和保護的權益也隨之增多。本所對環保產業尤為關注,在長期的總結、調查和分析之后特制做本大數據報告以供本行業人士參考。

        一、行業情況分析

        (一)主要爭議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全國環保產業的案件總量為21,459件。爭議標的總額為2,300,710.13萬元,尤其是自2014年以來,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使環保產業的爭議也隨之增加。其變化趨勢如下圖所示:

        (二)案件類型及案由分析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全國環保產業前三大案件類型依次是:民事,行政,執行。具體情況如下圖:

          其中,審理程序為一審的占52.59%,二審的占18.46%,再審的占2.53%。具體情況如下圖:

        5.jpg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全國環保產業前三大一級案由依次是:合同糾紛、行政行為糾紛、勞動人事爭議。具體情況如下圖: 

          將案由細分,我們發現,主要的爭議發生的具體領域依次是: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7.jpg

        (三)訴訟地位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全國環保產業訴訟地位為攻方的占34.50%,守方的占65.50%。由于本行業的大部分主體在訴訟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從事環保產業的大部分主體的合同管理和權益保護制度尚不完善,具體情況如下圖:

        二、重慶市行業情況分析

          本行業在重慶內的主要法律風險做如下分析:

        (一)主要爭議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的案件總量為1,653件。爭議標的總額為155,949.85萬元。重慶市環保產業的起步時間與國內行業的起步時間相同,但高速發展期的時間點略滯后,即全國的高峰出現在2016年,而重慶市則出現于2017年。時間趨勢如下圖所示:


         

        (二)案件類型及案由分析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前三大案件類型依次是:民事,行政,執行。具體情況如下圖:

          其中,審理程序為一審的占59.17%,二審的占16.33%,再審的占2.54%,執行的占18.69%。具體情況如下圖: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前三大一級案由依次是: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行政行為種類,勞動爭議、人事爭議。具體情況如下圖:

          將案由細分,我們發現,主要的爭議發生的具體領域依次是:合合同糾紛,勞動爭議,資源行政管理。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如果將爭議最多的合同糾紛做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下圖:

          通過對案由的分析,我所認為目前重慶的環保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項目處于建設期,僅有少量項目已經進入運營期。此外,重慶市內的環保產業資金需求旺盛,應該注意債務風險及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防范;同時,還應當對日后運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提早準備應對方案。

        (三)訴訟地位分析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訴訟地位為攻方的占33.84%,守方的占66.16%。本市的大部分主體在訴訟中處于被動地位,且較全國平均水平更為被動,因此從事環保產業的大部分主體的合同管理和權益保護制度尚不完善,且有更大的改進空間。具體情況如下圖: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發生糾紛數量前三的當事人依次是:重慶昌洲園林景觀工程設計中心,重慶南州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重慶蘇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具體情況如下圖:

        (四)審理法院及法官分析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審理重慶市環保產業相關案件數量前三的法院是:豐都縣人民法院,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具體情況如下圖: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審理重慶市環保產業相關案件數量前三的法官是:杜海林 豐都縣人民法院,何玲 巫山縣人民法院,余斌 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法院。具體情況如下圖: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重慶市環保產業糾紛數量前三的注冊地區依次是:豐都縣,九龍坡區,渝北區。具體情況如下圖:

        三、行政處罰風險分析

          水處理行業的大部分企業是接受政府、企業的委托,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以達到排放標準的行業。其基本運行方式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是獨立的污水處理廠——將待處理污水收集,采用物理沉降過濾、化學處理、生化處理、生態處理后再排入自然界;另一種則是入駐污水產生的企業或水體流段,時時地對水體進行凈化處理。

          由于水處理行業本身不產生污染物,因此涉及刑事處罰的可能性很低,但無論采用哪種運行方式,只要最終外排的水體不達標,都會面臨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雖然通過前面的分析,行政爭議案件在環保業中僅占2.95%,而在重慶市也僅占3.81%,相對比例確實很低,但是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的數額都很高,甚至有可能會被停業整頓和吊銷營業執照,因此行政處罰對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有必要進重點關注。

        (一)主要規范性文件

          水處理行業的需要重點關注的規范性文件包括有關于水體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以及國家標準,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直接影響行政處罰的方式、數額,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則是處罰的重要依據。

         

        (二)行政處罰爭議案件的分布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針對環保部門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提出行政訴訟的案件約為614起,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具體情況如下圖:

          而且,因行政處罰而引發的訴訟呈逐年上升趨勢,具體情況如下圖:

          這說明本行業受到行政處罰的案件在逐年上升,因此,有必要提高警惕,防范未達標的污水外排。

        (三)行政處罰爭議案件改判分析

          從本所作為標本的614起環保行政處罰引起的行政訴訟來分析,其訴訟程序分布如下圖所示:

          通常一審判決大都認可了環保行政部門做出的處罰決定,而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大部分當事人在經過一審之后,為減少企業的損失會上訴,上訴率高達73.16%。那么,二審法院支持處罰決定(維持原判)的概率有多大呢?

          由圖可知,二審中直接改判的案件只有8.98%,因此,環保產業,尤其是從事水處理的企業,應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強內部環境普法教育,以有效避免受到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

        四、知識產權保護狀態分析

          水處理行業為減少或消除污染物外排,通常會采用物理沉降過濾、化學處理、生化處理、生態處理等技術手段,這些技術手段的效果直接影響處理效果,處理效果直接影響是盈利還是有被處罰的風險。因此,技術手段是本行業的核心生產力。而本行業的技術手段主要體現在水處理設備的產品結構、處理方法、制劑及其制造方法等。除了特有分子結構的單一組分制劑外,其余的技術方案均可仿制或通過逆向工程破解,因此世界通行的做法是申請專利保護,當發現侵權行為時,及時啟動司法程序進行維權以保護己方的利益。鑒于行業的特點,現針對水處理行業的專利情況進行重點分析。

        (一)知識產權爭議案件的分布

          截止至2020年05月24日,水處理行業發生的知識產權糾紛共計143起,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浙江省和廣東省,具體情況如下圖:

          而且,隨著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知識產權訴訟呈逐年上升趨勢(如下圖所示),因此,對于企業已經有的知識產權有必要采用申請專利等方式及時保護,同時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防止技術秘密外泄。

        (二)知識產權糾紛的案由及額度

          從本所作為樣本的143起知識產權糾紛來分析,其訴訟案由以權屬爭議和侵權糾紛為主,因此,采用有效方式證明權屬和保護知識產權是重中之重。

          進一步分析知識產權的賠償額度來看知識產權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雖然知識產權糾紛的賠償額度通常在1000萬以下,但由于從事水處理的企業規模通常不大且以微利為主,因此也很有可能造成企業難以生存。

          隨著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國家從立法層面也會更加支持專利權持有方的支持力度,因此,一項關鍵技術的專利權有可能在今后可以左右一個企業的生存。

        (三)本行業全球專利分布情況

          由于本行業在國內起步較晚,因此,有必要通過對全球專利申請情況進行分析,以此來了解行業發展處于哪個發展階段,近10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在本行業的專利申請情況如下圖所示:


         

          通過上圖,我所認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或者已經將主要污染企業轉移出國內,因此在水處理領域的新申請較少。而我國由于處于快速發展期,因而研發量高、研發速度也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

        (四)本行業國內專利分布情況

          環保產業,尤其是水處理領域在國內發展并不均衡,我們可以從分區域的申請量來判斷發展程度。各區域的申請量分布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水處理領域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北京市和山東省。為了更直觀地分析各個區域在水處理領域的發展水平,還可以結合餅狀圖進行分析:

          通過以上兩圖可以看出,雖然各區域發展不均衡,但申請量最高的江蘇省也僅占16.62%,這說明環保產業尤其是水處理領域仍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快速發展期),尚沒有企業形成壟斷性優勢,因此在增強開發能力的同時,應當及時保護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五)本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要點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專利權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我所認為本行業尤其是水處理技術領域通常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水處理設備,二是水處理工藝,三是水處理的制劑及其制造方法。雖然處理工藝和制劑的創新價值更高,但二者的技術方案相對成熟,其申請量自然低于水處理設備。而水處理設備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在于快速獲得保護,因此,從審批流程來看,應當以實用新型為主要形式。從申請類型的時間趨勢圖來分析,也可以印證這一結論。

        (六)本行業主要研發團隊分析

          通過分析行業內主要研發團隊的專利申請量,可以直觀地看出其研發能力,并判斷行業的研發方向。目前,國內主要的研發團隊情況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目前在國內主要的申請人除中國石化外,主要是高校和境外公司,因此,從行業發展角度考慮,可以與優勢高校開展合作,同時盡可能提前為己方的知識產權布局并申請相應的專利權,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境外公司的專利阻擊,也可以提高自己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我所認為結合技術分類,可以進一步判斷行業的研發方向。對下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水處理技術領域的研發方向仍以化學處理方法為主,因此化工設備、生化處理方法以及生化試劑和生物仍為主要方向。

        五、律師在環保產業中的服務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在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和境界,關鍵在“就是”二字。習主席意在揭示,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

          2016年1月,習主席在重慶調研進也強調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他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要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是位于長江上游的重要工業城市,主城的下游不僅有三峽庫區,還有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重慶的水體質量不僅關系到重慶市的青山綠水,還會直接影響下游的生產和生活。這也是本報告選取水處理方向進行環保產業研究的原因,以期通過大數據圖表直觀地展示出其存在的主要法律風險,接下來,本報告將以律師服務的角度來分析如何促進環保業(尤其是水處理產業)的健康發展,以及提高法律風險的防范和維權水平。

        (一)政府的決策與管理

          在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管控上,政府如何作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布局規劃,二是依法行政(主要體現在行政處罰),三是政策資金扶持。在這三個方面,律師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來充分參與到其中。

        1、產業布局規劃

          政府的宏觀管理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由于環保設施的建設和投入都較大,而收益在短期內并不明顯,可能大部分企業都不愿花費成本在環境治理上。因此,如何規劃環保設施建設,如何制定管理或處罰制度等等問題都需要政府來統籌管理。仍以水處理為例,是統一建設污水處理廠,還是分散建設自行處理?是中水再利用,還是允許外排?如果沒有達到設計要求或排放標準該如何處罰?

          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從宏觀上制定發展政策和整體規劃。而在這當中,律師可以協助政府機關制定合法合理的規劃程序和決策程序,以此來提高決策的合法性。同時,律師還可以對工業企業、環保企業進行盡職調查和需求調查,為決策的科學性提供可靠的事實和法律依據。

        2、依法行政

          在制定處罰規則時,律師的作用可以發揮在前端,充分審查相關文件的合法性,并通過提出相關法律意見和建議,讓行政行為、行政決策更加規范。

          在環境行政執法中,無論是準入性質的行政許可,監督性質的日常監管、稽查執法工作,還是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工作,都需要理解、適用法律,需要律師提供法律意見。

          尤其在環保處政處罰日趨嚴格的形勢下,環評聽證、行政處罰聽證也日趨增多,因此,律師有必要更多的介入到其中,使聽證有序合法地進行,進一步提高聽證的公信力。

        3、政策資金扶持

          生態環境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從前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這是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雖然環保產業,尤其是水處理產業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朝陽產業,但也正因如此,大部分企業都處于初創階段,資金不足、抗風險能力差是普遍性問題。同時,筆者認為,環保產業未來應當屬于帶有一定服務屬性的微利行業,有必要支持其發展。

          因此,環保產業需要政府從宏觀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從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而在上述政策的制定當中,不僅需要律師進行合法性審查,還需要對行業進行充分調研,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環保企業法律風險防范

          環保產業,尤其是水處理產業是朝陽產業,但也正因如此,大部分企業都處于初創階段,資金不足、抗風險能力差是普遍性問題。筆者認為環保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法律風險。

        1.債務違約風險

          由于環保產業起步較晚,大部分項目處于建設期,因此資金需求較大,從前文的案由分析也可以印證——合同糾紛較多,且以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為主。在工程建設期,大部分企業并非以自有資金進行投入,而是通過信貸的方式進行融資,我國目前的信貸,尤其是民間借貸的利息較高、還款周期短,而本行業又屬于長期投資,短期收益較低的行業,因此債務違約風險較高。

          因此,有必要委托律師對融資渠道的合法性進行調查,同時需要在律師的協助下制定較為完善的內控制度和合同審查機制,最大程度地降低債務違約風險。

        2.環境違法風險

          在建設青山綠水的感召之下,近幾年國內建議的環保項目,尤其是水處理項目很多,但普遍存在重工程、輕運營的情況。無論是公建公營模式,還是PPP模式,抑或是EPC模式,對項目本身的達標穩定運營普遍重視不足;而部分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力量快速擴張,但往往忽視了技術核心能力的培養。由于技術力量的不足和運營管理不到位,極易出現治理效果不達標、排放物污染環境等現象,只要最終外排的水體不達標,都會面臨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

          因此,可以委托律師對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時進行合規性審查,同時加強員工的法律風險培訓,并協助企業完善企業應急預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不達標排放,以降低行政處罰風險。

        3.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推動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化解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提供更多有效供給。習主席認為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

          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和原創技術均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而低質量模仿和惡性競爭現象嚴重。這導致企業侵害知識產權案件時有發生;同時由于企業對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也經常出現被侵權現象。

          因此,有必要建立建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及時采取有佳的保護手段對乙方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并避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同時,及時通過合法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勞動人事風險

          由于本行業發展較快,技術人員的相對缺乏會使人員流動率持續增加。這導致了勞動爭議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會居高不下。因此,本行業企業的勞動人事風險也會相應增加。與此同時,人員流動較容易導致技術秘密隨人員流動而泄露。

          因此,相關企業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如薪酬制度、保險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同時,還應當考慮對核心員工實施股權激勵等措施以減少人員流動的機率。此外,為防止技術秘密隨人員流動而泄露,還應當考慮與知曉技術秘密的離職員工簽訂競業禁止協議。

        (三)公益訴訟與維權

          環境污染大多涉及公共利益,但能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僅限于環保公益組織、檢察機關。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全國各級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50件,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812件,省級政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3件。

          由于環境污染大多涉及公共利益,而公民的維權能力較弱,因此普通公民的維權方式,更多地需要環保公益組織代表普通公民進行。因此律師需要與環保公益組織或環保協會建立聯系,以爭取更多的合作機會。由于環保案件技術性強,各類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繁多,辦理案件難度大、時間長,取證困難,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和相關專業協會的協助與支持。

          總之,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環保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應當未雨綢繆,有計劃有目的地防范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才能走得更遠。

        五月天在线人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