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糞污資源化真的很難?
觀念一變 境界全開
——基于南流江流域“截污建池、收運還田”體系設計和實施效果的深度分析
□ 孔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 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關系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
廣西南流江流域針對生豬養殖污染問題,創造性地實施了“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的治理方案,南流江水質3 個月內從劣五類改善為三類并穩定保持。這一做法,避免了“禁養”“清拆”和壓產減欄等方式對生豬養殖業以及農戶生計的不良影響,得到了養殖戶和種植戶的廣泛積極響應,實現了環保與產業協調同步和環保優化產業發展。

南流江,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大的獨流入海河流, 流域面積8600 多平方公里,流域人口600 多萬,是玉林的母親河。2016 年~ 2018 年5 月,南流江水質從三類持續惡化到劣五類, 被列入2016 年中央環保督察和2018 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問題清單。玉林市和相關區縣黨委、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等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科學分析和研判,精準確定了導致近年來南流江水質惡化的主要污染源,這就是10 萬多生豬養殖場戶普遍的糞污直排。借鑒國內外糞污治理和資源化經驗,結合實情,當地以福綿區、博白縣為先導,創造性地實施了“截污建池、收運還田”這一低成本、快速度的治理方式。
“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的具體做法是,對養殖戶,要求落實主體責任,按要求建設足夠容量的化糞貯肥池,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污全部進入池中貯存發酵成為沼液肥;對種植戶,通過宣傳培訓、示范帶動等手段,提高施用沼液肥的接受程度和積極性;對沼液肥經紀人第三方主體,按照“政府支持,合作社主體,市場化運行”方針,扶持其為種養主體提供對接服務,通過合理的受益者付費機制保證正常持續運營。
在“截污建池,收運還田” 體系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有以下五個主要關鍵點。
目前,絕大多數畜禽養殖場和有機肥廠,都是將糞污進行干濕分離,將固態部分通過堆肥等工序,制成“一包包”的有機肥, 即固態有機肥。這種固態有機肥綜合施肥成本較高。以種植玉米為例,一畝地施一次底肥,購買并施用固態有機肥的綜合成本約為1000 元,普遍高于種植收益, 用起來不劃算。而且由于體積大重量大,農民用起來很吃力,“用不動”的問題很突出。
實際上,有機肥不一定非要是固態的,也可以是液態的。在南流江流域采用的“截污建池、收運還田”體系中,當地采取的策略就是,“糞尿全混、就地腐熟、就地貯存、機械噴施”。即要求養殖場戶根據養殖量配備存量足夠的化糞池+沼液肥貯存池, 就地腐熟、就地貯存,然后采用第三方專業機械噴施。如此算來,對種植戶來說,綜合施用液態肥, 每畝田地僅需付費約80 元,與購買化肥的成本持平,且不需要自己動手施肥。
那么,液態肥的肥效如何?糞尿全混腐熟的沼液肥氮磷鉀等養分更為均衡全面,速效緩效兼具, 肥效更好,還具有抗病扛逆等功效。南流江流域的實踐證明,“提質、增產、多賣錢”,是看得見的效果。以百香果為例,施用液態肥后,畝產由2000 斤提高到9000 斤,增產350%,且糖度提升近1 倍,可由11 度提高到19 度。
不少人有疑問,沼液肥養分濃度比固態肥低很多,相應的,其運輸成本相對就會比較高。實際上,按照一般農區需肥地塊的分布情況,沼液肥基本可以在3~5 公里范圍內被用掉,運輸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此外,采取的收費清運機制, 倒逼了養殖場戶盡量節約用水,有的甚至還主動實施了節水改造,從而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
三、創新方式:“種養結合” 等于“種養一體”嗎?
可以引入糞肥經紀人這一第三方市場主體作為種養結合“連接鍵”
目前,種植業和養殖業各自向著規?;?、專業化發展,“種地的不養豬,養豬的不種地”現象比較普遍。不少地方為了推動糞污資源化,要求畜禽養殖場戶實現“種養結合”。很多養殖場被要求自行配套土地以“消納”所產生的糞污, 方可獲準運營。種養結合由此被僵化或狹義理解為“種養一體”。由于配套土地困難,很多養殖場戶一籌莫展。即便落實了配套土地,又會因精力體力或經驗不足、施肥不科學等原因導致污染或影響種植業收益,糞污“消納”常常成為養殖場戶的一大心病。
四、抓住根本利益訴求:養殖戶為什么會自覺配合?
低成本實現治理,即可安心養豬
“截污建池”的策略,僅要求養殖場戶根據養殖量,配備存量足夠的化糞池+沼液肥貯存池, 滿足當地最大施肥間隔時間的貯存池容需要并保證腐熟。建設成本為每頭存欄豬僅約200元左右, 且沒有運行費,管理簡單。不需要減少規模,也不需要額外的處理設備,只需要按要求保證糞污貯存腐熟不排放,支付一定的清運費,做到“存得住、能腐熟、不排放”即可“杜絕排污,安心養豬”,養殖場戶普遍能夠接受。由于建池后養殖場戶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甚至還大大降低了糞污管理勞動強度,得到了廣大養殖場戶的積極支持。
多年來,有機肥叫好不叫座。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種植戶不愿意用,即便給予補貼,甚至免費贈送。
究其原因,除了很多農戶不知道沼液可以作肥料之外,施肥勞動強度大、種植戶“用不動”, 是一個主要瓶頸。此外,有機肥的肥效也受到懷疑,“有機肥低產、減產”的說法非常普遍,“今糞非夕糞”“重金屬、激素、抗生素超標”“豬糞有毒”等說法也甚囂塵上,使得對有機肥本已陌生的種植戶更不敢施用。
為提高種植戶施用沼液肥的積極性,“截污建池,收運還田” 體系中主要采取了5 個措施。
一是抓檢測、強宣傳。邀請生態環境部南京所專家對當地沼液肥的安全性進行了檢測并公布數據,破除“豬糞有毒”的顧慮, 讓種植戶放心。
二是抓技術,強指導。由農業局組織專家對種植戶進行沼液肥施用技術指導,針對不同土質、不同種植品種提出相應的施肥方案,優化施肥效果。
三是抓典型,搞示范。通過發動干部、種植大戶等帶頭在蔬菜、水果等見效快的品種上施用沼液肥,讓“提質、增產、多賣錢”的肥效看得見,如香蕉增產50%,百香果增產350% 等,吸引更多種植戶接受沼液肥。